AI 音乐创作

最近这两年 AI 在文字和图像创作方面被讨论的非常多,相对来说,对于音乐的创作热度小一些。音乐包含的信息量远少于图像,AI 创作音乐会更轻松。实际上,网上能找到很多 AI 音乐创作的应用,就连贝多芬未完成的乐章都已经被 AI 续写好了。我自己尝试过几个网站,生成的音乐、歌曲算不上经验吧,但确实不难听,个人觉得超过了人类作曲家的平均水平。

但是音乐创作很难用来评价一个 AI 模型的好坏,因为它实在是太主观了,不容易建立客观的评价标准。文字或是图形创作都可以设立一些客观标准,比如,也写问题是有固定答案的、图像必须符合真实事物的构造。但音乐客观标准太不明确了,很多人觉得好听的音乐,在另一些人耳中都是噪音。

终于把整本书都翻译成了英文

原计划是每翻译一段,就立即进行人工修正。然而,我后来发现人工校对实在是太耗时了。由于我的闲暇时间有限,若要认真地逐字逐句进行修改,估计整个过程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因此,我决定暂时跳过人工校对这一步,先使用机器将其全部翻译成英文,日后再逐步进行优化。

我主要采用了 ChatGPT 进行翻译工作,并且也试验了其他几种大型语言模型。经过比对,ChatGPT 的翻译效果是最佳的。尽管如此,ChatGPT 也并不完美:阅读几行后,仍然能发现其翻译的内容与真人撰写的有所不同。它最明显的不足之处包括错误地翻译了一些专有名词,例如,LabVIEW 中的许多术语,比如 tool palette 等都被错误翻译了;此外,其用词偏好和写作风格也与真人不同。比如,“instrumental” 这个单词在平常几乎不会使用,但在 ChatGPT 的翻译中却频繁出现。我推测,这可能是因为 LabVIEW 与 “instrument” 高度相关,而 “instrument” 又与 “instrumental” 有关联,所以模型可能误以为 LabVIEW 相关文章就应当多使用 “instrumental”。

但无论如何,ChatGPT 的翻译效果已经远超以往所有的专业翻译模型。在大型语言模型兴起之前,谷歌翻译被认为是效果最佳的翻译工具,即便如此,其翻译内容仍然基本无法直接使用。现在,ChatGPT 已经可以当作一个相当靠谱的翻译工具了。

炒股经历

最近在群里看到很多人关于中国股市大跌的小视频。我于是查了一下上证指数,好像也没跌多少嘛,才跌了几百点而已。要知道,上证指数最高点是在 6124 点,这次大跌之前,指数也只有三千多点,可想而知,上证历史上是有过几千点的大跌的。不同的是,现在是自媒体爆炸的时代,大家都喜欢用夸张的表达方式来吸引眼球。

既然想到了这个问题,我也回顾了一下自己的炒股历史,记录下来。

我是在大约 2000 年的时候开始进入股市的。那时候刚步入职场,收入还行。单身的我没有什么开销,很快就积攒了一笔小钱。我就想,如果将这笔钱用于投资,或许会产生额外的收入。

当时,身边的同事们都在热议炒股,我也决定尝试一下。恰好,我工作的地点极其方便炒股。我们的办公室位于一座高层写字楼内,一楼有两家银行,二楼是一家证券公司。当时,证券交易刚刚开通了网络交易功能,我甚至不用离开办工桌就能完成买卖操作。但是,转账功能还无法在网上进行。于是我就会趁工作间隙溜到一楼银行取了钱,再跑到二楼证券公司存入,然后购买股票。

最初对股票完全不懂,买啥呢,那就听专家的吧。我阅读了众多网站、论坛上专家们的意见,精心挑选了几只股票。然而,不幸的是,我重仓的那只股票,自从买入后便一蹶不振,经过漫长的阴跌之后,最终退市,让我血本无归。在这支股票上亏损的一万块钱对于当时的我来说也算是笔“巨款”了。我以极其惨重的代价学到了股市中的第一课。总结经历,有两点教训:

首先,一定要跑得快,切勿心存侥幸。我调整了自己的期望,也不求赚大钱了,只要别亏就好。所以可以踏空,但不能被套,有任何风吹草动一定要先跑掉。

其次,我逐渐意识到中国股市不是用来投资的,这就是个庄家开的赌场。市面上看到的任何消息、数据都可能是庄家故意给你看的,不可轻信。

在第一次投资失败后,我改变了策略。我卖掉了个股,转而买入基金。面对海量真真假假的各种信息,我实在是没有精力研究每只股票了。而那些历史业绩一直比较好的基金,再怎么说,也会比我们散户更了解内部消息的,还是交给他们来选股吧。就这样,我陆陆续续把攒的钱投入了几个业绩不错的基金里。

到 2007 年,股市突然开始起飞,我基金账户里的资产也跟着水涨船高。然而这时我却开始有些恐慌了,就怕它突然跌回原型。

一天在街上闲逛时候,看到一个地摊在卖书,就随手拿了一本股票相关的书。这本书其实没有什么影响力,以至于我完全不记得书名了,但我至今对书中的两段内容记忆犹新。第一段是它虚构了一个庄家炒作股票的案例。大致的内容是说某化肥公司,突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具有治疗癌症的特效。然后开始专家论证、实验一期、二期、三期,不断放出各种好消息。于是股价飞涨,韭菜被引诱入局,庄家则趁机出货。最后自然是其对癌症毫无疗效,股价打回原形。我当时反正不想买个股了,这个故事也就当笑话看了。谁知道几年之后,有个朋友极力向我推荐一支啤酒厂的股票,说是他们发现酿酒的某个产物可以用作乙肝疫苗,等疫苗上市,股价必然大涨。当时我就想,这股市还真是个笑话啊。

我还记得的第二段内容,介绍了如何打新股,同时计算了打新股的收益。打新股收益不算很高,但在当时风险极低。于是,我就清空了所有基金,专门打新股。牛市期间,再加上当时创业板刚刚开启,新股发行极其密集,资金基本不会闲置。当时新股普遍受到追捧,打新股的收益远超了我的预期。不过,更重要的是它让我躲过了后续的大跌。2007 年底,股市突然掉头向下,所幸我没有任何持仓,躲过一劫。

熊市来临,新股上市被暂停,反正我也没钱打新股了。那年我结了婚,于是把钱都取出来买了房。因为没有贷款,之后很快又逐渐攒了一些存款。等股市跌的差不多了,我又开始陆陆续续买入基金。这时候都不需要转钱到证券公司了,在网上银行就可以直接购买开放式基金。

2012 年,我搬家到了美国,但当时大部分的资金仍然还是在国内基金账户里。到 2015 年的时候,股市再次起飞,俨然就是 2007 年的翻版。我也摩拳擦掌,准备再赚一笔,于是那段时间经常关注股市走向和账户的市值。老婆每次检查我的账户,就会说:已经赚了不少了,你赶紧都卖了吧。而我也总会说,再等等。我本来预期它的走势会跟 2007 年比较像,涨上一年左右,创下新高。可惜历史从来不会简单重复,这次才涨了半年就开始掉头了。幸好我还记得之前的教训,立刻卖光所有基金,算是保住了胜利果实。

这次股市大跌之后,因为又要买房,我就把大部分的钱都转到了美国。当时国内对于换汇是非常宽松的,甚至都不需要去银行柜台,直接在网上银行操作就行。唯一的限制是每人每年5万美金的限额,但这不难,也没多少钱,找几个亲戚帮下忙就都换好了。国内的银行账户依然留了个零头,以备不时之需。后来在股市企稳后,还是买成了基金。

后来再攒的钱都投入了美国股市,也就没再关注中国的股市了。但我平时还是一直留意中国的新闻的。去年某一天,突然在新闻里看到政府要加强证券交易的监管,打击恶意做空。读到这里,我想了想,虽然持仓的基金没几个钱,也还是全都卖了吧。

程序员的未来

ChatGPT 出来之后,就不得不考虑一下程序员的未来前景了。我自己已经老了,是不可能转行了,主要是考虑儿子的将来学什么专业。

回看编程语言的历史,无疑是朝着方便人类使用的方向发展的。从最开始的纸带打孔,到汇编语言,再到高级语言,越来越“容易”了。即便是高级语言,这些年流行的 Python 也比二年前流行的 C++ 要容易使用太多了。在不远的将来,在大多数领域,人们就不再需要编程了。有什么要求,直接用人话告诉计算机即可。

通向这一目标的最大障碍在于让计算机完全理解自然语言。最近大语言模型的发展,基本上已经扫清了这一障碍。淘汰编程语言指日可待了。当然,程序员这个行业不会完全消失。仍然会有少量的底层开发岗位需要职业程序员。考虑到需求量的降低,而这些年又培养了大量的软件专业人才,到时候恐怕程序员会非常难找工作。

其实,就算人工智能发展的没这么快,我可能也不会建议儿子将来选择计算机软件作为专业方向。必须承认,过去二十年,软件工程师一直是收入比较高的行业,我也沾了光。但我觉得这种高收入并不能长时间维系,之前的高收入纯粹是由于各个行业都需要信息化,程序员需求量巨大,而培养程序员的速度暂时落后与需求。最近这几年,软件人才的培养速度飞快增长,很快就要把需求缺口填满了。将来这个行业的收入将不会与其它工程师有太大差别了。

除了收入还可以之外,软件工程师还真不是个特别好的行业。它有两点是我非常不喜欢的。

首先,软件工程师通常不会直接与终端客户有交流沟通。大多数程序员平时都只会与其它工程师、项目经理等团队成员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水平如何,客户无从得知。换句话说,软件工程师的水平高低不是那么直观的,很多时候,他们的业绩好坏,全在于领导的印象。像医生,健身教练等,都是直接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如果他们的水平真的非常高,服务特别好,那么是可以在跳槽或自己创业的时候带走客户的。但程序员就别想了,程序员技术再好也很难创业成功,倒是销售人员更容易创业成功。

其次,软件行业经验贬值的太快了。很多技术活是可以做一辈子的,比如财会、机械设计之类的。但在软件领域,那些需要花费大量精力专研的技术,几年之后很可能就都变得一钱不值了。同时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我就时时刻刻都担心自己被淘汰,总是精神紧张。当然了,乐观的人也可以把这视为一种行业门槛:只有能够终身学习的人,才适合做软件工程师。

使用大语言模型翻译书籍

最近开始大语言模型把 LabVIEW 书翻译成英语:https://lv.qizhen.xyz/en/

我是一章一章的翻译的。一般,每一章要过两遍。第一遍先用大语言模型中翻英。但机器翻译往往难以摆脱中文的句式结构,导致英文表达显得生硬。所以还要再用大语言模型进行改写,确保语句流畅、符合英语表达习惯。最后产生的英语文本我会检查一遍,确保没有错误,也同时学习学习英语。

如果没有大语言模型的帮助,我是不敢想象自己把文章翻译成英语的。大模型生成的英语文章可能依然赶不上真人写出来的文章,但它已经比我的英语好太多了,不但能保证语法正确,用词也比我丰富的多。之前从来没预料到,在写作方面,计算机这么快就赶上真人了。

现在翻译 LabVIEW 书籍最麻烦的是如何把插图中的中文翻译成英语。我只好暂时先不管了,留到以后有空再说。

大语言模型在给我带来极大帮助的同时,也带来不少问题。比如,编程面试。我们公司现在的招聘面试全部是视频面试,可能是为了节省成本吧。这在之前还好,可是自从有了 ChatGPT 等工具,明显就可以感觉应聘者编程能力普遍大幅提高。有些粗人,面试的时候,敲一行代码,就歪头看两眼,再写一行代码。你也不能说人家一定是在作弊,人家可能就是这种编程习惯。ChatGPT 不仅仅会写代码,解释代码也很在行。我也没有什么十分完美的方案来应对这些新问题,只希望公司能恢复现场面试吧。

大语言模型帮助写书

最近一个多月的时间,差不多把业余时间全部用来写一本 Python 编程书了 https://py.qizhen.xyz/

除了为了学习 Python 语言本身,也是为了深入体验大语言模型为学习和写作带来的新机遇。总体感觉就是大语言模型真牛。在它的帮助下,我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让这本书答题成型,虽然还有很多问题,内容也不完整。但是如果没有大语言模型的帮助,写作到达到同样的程度,至少需要多花费二到三倍的时间。

大语言模型极大地加快了我完成本书的进程。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也降低了写作的门槛,如果过去三个月的劳动现在仅需一个月即可完成,那么这项工作的价值也可能只有以前的三分之一,甚至可能更低。以后,单从对读者的价值来说,可能再也没有写作这类书的必要了:看书还不如直接去问大语言模型。

就目前来说,我写 LabVIEW 的书相对价值还高一点,虽然 LabVIEW 的使用者非常少,但是大语言模型还无法产生高质量的 LabVIEW 编程资料。所以看我的书还有一些价值。

大语言模型最牛的地方不在于处理编程语言,而在于处理自然语言。我的英语水平有限,自从有了大型语言模型之后,无论我写什么,我总是先让它帮我进行修改。它不仅能纠正我语言中的错误,还能帮我润色文章,达到我自己无法企及的水平。所以,我正考虑将我之前写的 LabVIEW 教程翻译成英文。之前一直没有下决心开始这个项目,主要就是因为对自己的英语水平不够自信,但现在,我已经充满信心了(其实是对大语言模型充满信心)。

回国感想 6 – 哈尔滨

身为黑龙江人,我之前居然从来没有到过黑龙江的省会哈尔滨。这次回国,特意带儿子去哈尔滨玩儿了一圈。哈尔滨毕竟是省会,基础建设远非省里其他城市可比。齐齐哈尔已经是省里第二大城市了,但其规模和繁华程度比哈尔滨差了一大截。

机场

哈尔滨留给我的总体印象并不算特别好。我们是乘飞机到达哈尔滨的,刚看到机场的航站楼就有点失望,没想到这么小。由于登机口太少,我们的飞机都没有把我们直接送到航站楼,而是滑行到了距离航站楼最远的一端,然后让我们做摆渡车去航站楼。这样一折腾,多花费了个小时的时间。要知道飞机从上海飞过来,在天上的飞行时间也才两个多小时。

进入航站楼,老婆先去了一趟厕所。回来跟我说,她很久没有遇到过这么脏的公厕了。我虽然没进去,但可以想象,毕竟我离着老远就闻到味了。相比起来上海浦东机场的厕所就非常干净,在里面也基本上没有什么味道。

等着取行李的同时,我在考虑如何去高铁站。本来想上网查一下,结果发现我的手机在这里无法漫游,机场虽然有免费 WiFi,但是需要国内手机号注册才可使用,对于我来说相当于没有网络了。这时候正好看到出口处坐着一位穿着制服的年轻帅哥,估计他在那里是为了防止外面旅客反方向进入取行李区吧。我上前跟他打听是否可以坐大巴到火车站。帅哥说了一句“有”,然后就开始不耐烦了,说:这些信息网上都有的,你不会自己查吗?可能是怕我继续追问,他直接站起身来走了。我当时一愣:他就这么离开自己岗位了?他到底是在这里干啥的?

还好航站楼够小,我一出门就看到了机场大巴的售票处。买好票,然后乘坐大巴去往高铁站。大巴司机开的好猛,一路上就一直在跟副驾驶坐上的另一个人骂骂咧咧抱怨前面的车太慢,挡了路。我也只好默默安慰自己:没事,我们车大,就算撞了也不会太危险。

太阳岛

在哈尔滨游玩的时候,我们从火车北站出发,先一路走去参观了索菲亚大教堂。然后转到中央大街,步行前往松花江。步行街上的行人比我预想的多,虽然不能和南方经济发达地区比,但比齐齐哈尔可是热闹多了。我东张西望眼睛都不够用了,儿子却对于逛街一点兴趣也没有,一路上专心致志,品尝着我给他买的两根冰棍。

到了松花江边,我们改乘缆车前往太阳岛。缆车就只是过江,线路很短,也没什么特别的风景。但这里游客却不少,我们排了半小时的队才上了车。儿子对比了我们在南京紫金山乘坐的观光缆车后,总结说坐松花江上的缆车太不划算了。

太阳岛上散落在各处的喇叭循环播放着郑绪兰的《太阳岛上》。我小时候的文艺活动极其贫乏,听收音机是最主要的娱乐方式了。那时候可听的歌曲也不多,可不像现在热门歌曲隔几天就换一茬,《太阳岛上》这首歌反反复复在家乡的电台里播放了十来年。它的旋律已经刻在了我脑子里,我甚至都怀疑会不会已经刻进基因了。离开东北就再也没有听过这首歌了。当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带回了我一连串的儿时记忆。

儿子与我的心境完全不同,他就只对吃感兴趣。拉着我找到江边一排长椅坐下,然后就开始享用我带来的零食。太阳岛上的游客比我预想的多,尽管那天是工作日,路上的游客依然还是络绎不绝。在岛上我们看到了很多荒废了的小楼,可以想见太阳岛早年还有过更辉煌的时期。

儿子吃到心满意足,就又出发了,我们围着太阳岛转了一大圈,然后去往地铁站。儿子一路跑在前面,我就在后面慢悠悠跟着。在一处僻静了小路上,儿子听到树林另一边传来流水的声音,他于是钻进树林去看河岸。没跑几步,他就滋溜一下又钻回来了,大惊失色跟我说:爸爸,那边有一堆光屁股的人。我一下子意识到那边可能是天体浴场,赶紧带儿子离开了。路上儿子还在抱怨这些人怎么这么不文明,公共场所光着屁股,我费了不少口舌来解释,就怕他留下阴影。国内在思想管控方面都是恨不得把人全装进瓶子封起来的,没想到在这一方面却这么开放。

进入地铁站,我眼前一亮,这也太漂亮了。太阳岛地铁站采用了中庭式设计,站在站台上,感觉视野特别开阔,在国内地铁站里是不常见的。下到站台的楼梯上有玻璃拱顶,浓浓的欧式风格。天花板是彩绘的蓝天白云,立柱也都有浮雕或刻画。尤其是几个清洁人员来来回回清理着站内的每个角落,把整个车站打扫得一尘不染。我在波士顿乘坐的绿线地铁是 1897 年(光绪年间)建成的,到现在已经破破烂烂了,开的比牛车还慢,而且每当转弯都会跟铁轨摩擦发出刺耳的嘶嘶声。太阳岛地铁站虽然规模很小,但是我个人觉得最漂亮的地铁站。

回国感想 5 – 加格达奇

我四岁上幼儿园之前,家在加格达奇。说实话,我对于加格达奇已经基本上没什么印象了,但那里是老爸老妈度过了十年青春的地方,我还是决定带他们故地重游一番。

齐齐哈尔再向北就没有高铁了,只能乘坐绿皮火车。两地车程大约七八个小时,我计划的挺好,在卧铺车上睡一晚,正好到地方。可惜事与愿违:我太多年没做过绿皮火车了,完全受不了车上那股刺鼻的烟味,呛的我根本就睡不着。凌晨三点,窗外的天就亮了,于是干脆起来看风景。

随着列车接近加格达奇,窗外逐渐由平原草甸变成了丘陵林地。进入加格达奇市区后,爸妈都趴到了窗前,仔细搜索着以前老家的痕迹。我们当年的家在东山坞,是砖头搭的小平房,紧邻铁道线。如果旧宅还在,应该可以从火车里看到。火车驶过东山坞的时候我们只看到了一片新建的住宅楼。老爸无奈的摇摇头说:认不出来了。

加格达奇可真小啊,站在我们住的酒店上张望出去,就可以看到城市的全貌了,目测我可以半小时内就步行到达全城的任何一个角落。

在加格达奇的主题是寻访旧址,我们先去了东山坞。那里依然还保留着一片破旧的小平房。但可惜的是,那一片并不是我的旧家。我们原来住的地方已经被彻底拆除了,现在是一个大工地,卡车忙碌期间,运送土石。太遗憾了,要是能在早来两年,也许这里还没拆呢。

庆幸的是,爸妈还是找到了当年的一些记忆:他们刚参加工作时住过的宿舍居然还在,一栋有着几十间寝室的二层小楼。爸妈就是在那认识的。

除了寻找故居,我们还游览了小城北边的北山公园和南边的甘河。甘河这里的游客稀少,我们沿河左岸顺着水流一路散步向东山脚下。儿子总是跑在前面,时不时停下来挖几下沙子,扔几个石子。远远的前方,一列火车在山水之间驶过,我们只能听到风声。如果能在这个宁静安逸的小城定居养老,应该会很舒适吧。

回国感想 4 – 齐齐哈尔

我在很多城市生活过,真正算做故乡的,应该还是齐齐哈尔:我的幼儿园、小学、中学阶段都是在齐齐哈尔度过的。上大学离开了齐齐哈尔,后来父母也搬离了齐齐哈尔,所以之前有快二十年没回去看看了。这次回国一个重要行程是带老婆儿子回去看看我小时候生活的地方,他们还从来没去过东北呢。不但老婆儿子,我把爸妈也带上了,一起去怀旧一下。

铁路南局宅

挨着齐齐哈尔火车站西南那一片是我的老巢,童年大部分时光都是在这里度过的。我上过的学校:铁路南幼儿园、铁路第一小学、铁路第五中学(初中)都是在这一小片里。小时候觉得这里好大,是我的整个世界。现在回来,又把这些地方全走了一遍,感觉这里好小,半个小时可以转好几圈了。

我当年上的幼儿园已经没了,变成了养老院了。小学还在,而且几乎没有变样。

初中也还在,但改名了,现在叫做齐齐哈尔市第四十五中学。初中的校园跟当年已经完全不同了,我上学时候,教学楼是一栋二层小黄楼,还是当年日占时期盖的。我上学那会它就已经是危楼了,学校在教室的墙面上加固了钢架,以防止楼体倒塌。初中另一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葡萄园。那时候,每当秋天,学生们就要顶着寒风到处去收集树叶,用来给学校的葡萄保暖过冬。现在校园不让进去参观,但葡萄园肯定是没了,在原来葡萄园的地方矗立起了一座新的教学楼。

南局宅的中心是一片小树林,树林中心有一座英雄纪念碑,都还是原来的模样没太大变化。小树林周围的旧居民楼却全部被新住宅楼取代了,完全没了当年的痕迹。但树林南侧的图书馆和铁路南文化宫都还在,也是我当年常去的地方。可惜这两处都在大门上贴着“接上级通知,停止对外开放”的字样,无法进入。我们来的时机不太好,就只能在外面看看。印象里,南文化宫应该是一座相当宏伟高大的建筑,再次看到,和记忆中的差距挺大的。

走到文化宫的时候,恰好下起了暴雨,于是就在它的门廊下躲了一会。东北天气变得快,二十分钟后就雨过天晴了。走出文化宫大院时,发现路上积水有小腿那么深了,终于又有了当年的感觉!儿子兴奋的冲进了水坑里,正如当年的我。

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

我的高中是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我上学的时候校址位于永安大街、新文路路口。当时它还是齐齐哈尔最好的高中,比实验中学还好。后来我离开齐齐哈尔,对母校的关注就少了,之后听说它搬去了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升学率越来越差,现在在齐齐哈尔可能连前三都排不进去了。

一中的旧址,校园连同教学楼一起给了齐齐哈尔市第三十四中学。就在我回齐齐哈尔的前两天,第三十四中学的体育馆坍塌,压死了十来个学生,事件震动全国。为此,齐齐哈尔关闭了所有公共文化场所,这也是我们没能参观铁路图书馆、文化宫的原因。那个体育馆其实是原来一中建的,听别人讨论新闻的时候,我也觉得脸上无光,不敢插嘴。

回到齐齐哈尔,我领儿子去参观了我上高中的地方。刚到三十四中的附近就发现了一些异样,好多便衣警察在那里啊。果然,我们刚走到学校大门口就有人来拦住了我们,让我们离远一点。我们退后了一些,然后掏出手机准备拍几张照片,立刻又有人上来阻拦。我只好解释一下,我就是想带儿子参观母校,留个念。那人还算通情达理,他挡住了体育馆的方向,但允许我们朝着大门方向拍了几张照片。

一中的新校址我也去参观了,其实不算远。可能我已经习惯跑远路了吧,在上海上班时候,有阵子每天通勤的单程距离都超过20公里,现在每天上班单程也将近20公里。齐齐哈尔,只考虑城区的话,方圆还不到十公里,到哪去都不能算远。

新一中果然比旧校区气派多了,占地面积至少大了十几倍,新盖的大楼有七八栋,每一栋都比旧校区的楼大的多。学校还增加了初中部、宿舍、食堂等,都是原来没有的。现在的学校都不允许游客进入,不过我们到达一中北门的时候,正看到有几个中年人进进出出,于是决定碰碰运气。我也没吱声,领着老婆儿子就往里走,门卫居然没有阻拦,我们就这样顺利进入了校园。

进去之后就明白什么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了:从远处看上去辉煌壮丽的几栋大楼下面都拦了绳子,写着“高空坠物,请勿靠近”。抬头一看,外墙的贴砖已脱落了不少,东一块,西一块露出了里面灰白的墙体。这工程质量,难怪体育馆会塌。

我们从北门走到了南门,出去的时候,却被保安拦住了,问我们是干啥的。我说是游客啊。保安一听就急了,喊到:我们这里不允许参观,谁让你们进来的?我一笑:是吗,我哪知道呢,我就从大门这么走进来的,也没人阻拦啊。保安气急败坏却也无可奈何,只能对着我的背影一个劲喊:不许发抖音,记住了,不许发抖音。

老去的城市

在美国,无论去哪里都能看到许多小孩子,美国的小孩相对来说喜欢户外运动。回国后,看到的小孩的比例就少多了,除了中国出生率确实更低之外,中国孩子学习压力大,没时间在户外活动也是重要原因。等回到齐齐哈尔,发现不但是小孩子,青壮年人员的比例也少得可怜,周围到处都是老年人。

我从前生活的铁路地区(齐齐哈尔市铁锋区)曾经有过非常辉煌的时代,现在却成了齐齐哈尔最没落,最老龄化的区域。1983 年之前,这里有过一个齐齐哈尔铁路局,管理着周边黑龙江、内蒙、吉林等地区的铁路系统。那时候的铁路系统可不仅仅是火车和车站,而是一个完整的小社会,有自己的学校、医院、商店、法院等全部配套设施。铁路系统职工的收入和福利都相当不错,因此,铁锋区在齐齐哈尔算是相对富裕的。1983 年齐齐哈尔铁路局被撤销,但还保留了齐齐哈尔铁路分局,虽然管辖范围大大缩小,但依然可以得到铁道部的资金支持。90 年代,整个东北成了下岗大潮的重灾区,突然失去工作的家庭惨不忍睹。铁路部门却没有受到下岗大潮的冲击,优势更加明显。我高考的时候,铁路院校是最吃香的方向之一,铁路相关工作被戏称为铁饭碗。

然而,风水轮流转,2005 年,齐齐哈尔铁路分局也被撤销了。铁路系统就只保留了最核心的车站,车辆维护等几个部门,其它服务部门,比如学校、医院之类的全部被剥离出去了。没有了足够的投资和工作岗位,年轻人们也只好去外地谋生了。

我高中同学中,只有很少几个还留在齐齐哈尔生活。我亲戚中,跟我同辈的表兄弟们全都离开了,这次回齐齐哈尔一个也没见到。去二姨家做客的时候,她跟我说,他们这一栋楼几十户人家,几乎全是像她这样的留守老人:老人还在,子女们都移去更好的城市了。

二姨家对面就是一所小学,我小时候,这所学校每个年级能有三百来个学生。然而今年,它们总共就只招收到了 10 名一年级新生。学校把他们编成了两个班,每班 5 人。铁锋区的中小学已经经历过几轮合并,数量还不及当年一半了。估计二姨家对面这所小学也快要消失了。

回国感想 3 – 封控

互联网

我的手机在国内使用漫游数据的时候,仍然可以直接访问那些在国内被封禁的网站(比如 Facebook,Youtube 之类的)。可能是为了避免太过糟糕的国际形象吧,中国的防火长城居然对于外国手机网开一面,没有禁止它们访问敏感网站。我一旦把手机接入 WiFi,手机里一大半的功能就立刻不好使了,因为我的手机的 Android 系统高度依赖各种 Google 服务。

对于网络的控制不需要回国就感受到了。我刚出国的时候,还继续活跃在国内各大网站上。随后,那些网站对于言论的管制就越来越苛刻,敏感词越来越多,牢骚贴再也发不出来了。再后来,几个跟时政沾边的论坛,以及博客网站都干脆关闭了。剩下的网站,即便是与政治毫不相关的技术论坛也都纷纷开始强制实名认证,不认证就别想发帖。

国内的手机与身份证是绑定在一起的,所以实名认证主要是通过手机验证来完成。我这种没有国内手机的用户根本无法通过认证,也就基本告别国内的网络社区了。

回国后发现,手机验证也已经渗透到线下生活的方方面面了,比如,登录公共免费 WiFi 要手机验证,获取购物优惠要手机验证,参观学校要手机验证,等等。没有国内手机,很多事情干脆就别想了。

参观大学

美国的大学是没有围墙的。因为上班的公司就在 MIT 边上,我有时候吃完午饭,就会去 MIT 的校园里甚至教学楼里去溜达一圈。国内大学都少不了围墙和大门,而且大门通常还是大学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我出国前,国内大学还是允许外来人员进入校园的,我还曾带老婆去我的母校参观过。

这次回国很想带儿子去参观一下我曾经学习过的两所大学,然而非常遗憾的发现学校已经不允许外来人员进入了。学校门卫说可以预约参观,我上网一搜还真搜到了相关新闻,说是今年暑假,学校开放了19天参观日,公布预约网站后几小时内所有的预约名额就被抢光了,看来根本没打算给我们这些外地参观者任何机会。

带着儿子匆忙跑到上海和南京,最后参观了两个满是岗哨的校门。估计儿子也没有对中国大学留下任何深刻印象。

安检

国内坐地铁是要安检的,我出国前就这样了,每次进地铁都要把水瓶掏出来,把背包塞进安检机,不胜其烦。美国这种“枪林弹雨”的国家里,火车、地铁都不需要安检,中国不是最安全的国家吗,怎么上地铁还要安检呢。这次回国发现安检范围又扩大了,长途汽车也要安检了。既然地铁和长途客车都安检了,公交车要不要也安检啊?

我就细数一下最后回美国这一路,我们经历的每一次安检吧。我们从无锡客运站出发,乘坐机场大巴直接开往上海浦东机场,然后乘飞机前往美国:

从家里出发,坐地铁去客运站,进地铁是第一次安检。进入客运站的候车区是第二次安检。等汽车到了浦东机场,下车后马上第三次安检。说实话,上车安检我也认了,下车安检到底是为了个啥呢。

进入机场大厅的时候是第四次安检。我感觉前几次安检都是走形式的,我很怀疑他们是否真的发现过任何危险品。进入机场这次安检就稍微认真一些了。我们总共有6个箱子1个背包,等我再次把箱子一个一个摆放到安检机上,胳膊都有点酸了。还没把全部箱子取下的时候,工作人员拦住了我,问箱子里是否有一个弹弓,他们需要登记。我告诉他们是我在淘宝买的弹弓,你们登记吧。可是工作人员说不行,非要把我的弹弓翻出来看了才登记。登记就登记呗,非要看个啥呢,难道弹弓翻出来看看还能变成一把枪吗?老婆有强迫症,最受不了别人翻她的东西。安检员一打开箱子老婆就立刻变成臭脸,说话也开始没好气儿了。我劝了半天总算安抚住了老婆。

进入机场大厅,办理行李托运还是比较顺利的,托运行李的安检大概比较宽松,很快就完事了。

再之后的步骤是出海关。我出入关都非常容易,直接到快捷通道,在机器上刷一下护照就出了关了(入关也一样)。老婆儿子的护照是远程办理的,没有指纹信息,无法走快捷通道,只好去人工通道。老婆的心情本来就还没恢复,被海关人员像审犯人一样盘问了几句,脸更臭了。海关主要询问老婆和儿子去美国做什么,老婆后来跟我发牢骚说:我家在美国,去干什么都不管他们的事,有啥好问的。也不能怪老婆,既然有些人可以只刷一下卡就出关,说明那些问题本来就是可有可无的,何必搞得这么繁琐呢。

我也只能再次好言安慰老婆,哪知道更让老婆烦心的还在后面,因为进入候机厅的第五次安检是最严格的。其实我们打包行李的时候,就已经为安检做了优化了:可能有电池的物品都随身携带,避免托运行李被开箱检查;其它有风险的物品尽量托运,免得无法带上飞机。但还是有疏忽:我们随身携带了一套新买的理发用具,因为其中的电推子是充电的。但是我们忘了这套工具中还包括一把齿剪刀。安检员翻出这把剪刀跟我们说要么没收,要么托运。航空公司是不可能帮我们翻出已经托运的行李再放个东西进去的,也不可能只托运一把剪刀。但老婆已经闹上情绪了,就是不肯把剪刀丢掉。幸好,我们随身带了两个登机箱,而且也还有托运额度。我赶紧把两个箱子倒腾了一下,把肯定不会再出问题的物品集中到一个箱子里,准备去托运。我跟着一名工作人员再次入关,托运箱子,重新出关,安检(第六次),一通折腾,总算是搞定。

在飞机上,开饭的时候,老婆举着空姐发的不锈钢刀叉对我说:看看,哪个不比我的理发剪危险。

在美国入关的时候,只有人工通道,但海关工作人员态度好多了,只问了我们两个问题:有没有携带违禁品,带了多少现金。然后就微笑着说:Welcome home!

回不去了

2012 年,我考虑出国的的时候,对于中国的发展前景还是非常乐观的,主要因为当时经济的蓬勃发展。当然我也有一些对于大环境不满意的地方,比如对国外网站的封锁以及日益猖獗的贪污腐败现象。不过,我那时候经常在各种论坛以及个人的博客上发牢骚,针砭时弊,痛骂贪官。牢骚归牢骚,我觉得既然国家还允许老百姓们发表意见,那就有希望在群众的监督下,朝着好的方向逐步发展。

现在回头来看,那时候可能是国内最为开放和充满生机的一段时期了。我对国内发展预期的转变始于出国后的三四年里。我在国外也一直喜欢观看有关中国的节目,有一天在 Youtube 看到了中国官方制作的一段关于扶贫的纪录片。影片介绍了政府帮助偏远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过程,看得我精神振奋,热血沸腾。然而,看着看着,我就感觉到了一些不对劲:每个农民的新家里都在最显眼的地方挂上了领袖的巨幅照片,怎么又开始搞个人崇拜了呢?熟读历史的我非常清楚个人崇拜意味着什么。

当时我还有些侥幸心理:也许这不是领袖的本意吧。然而,再几年后的“修宪”就彻底让我死心了。老婆自幼生活优越,也更加留恋故土,出国之后还一直跟我讨论何时才能回国定居。即便如此,在上海封城之后,老婆的想法也开始了大转弯。再讨论起来,都是悲观的说:恐怕再也回不去了。

回国感想 2 – 衣食住行

物价

对比我出国之前,很多物价明显上涨了。最重要的可能是房价吧,上海房价涨了有四五倍了吧。食品价格也涨了不少,去吃了一次麦当劳,也是为了怀旧的。当年我最喜欢麦当劳的板烧鸡腿汉堡,单一个汉堡是 12 元,套餐大约二十。这次又点了一个同样的套餐,要五十多了。

也有价格没怎么变化的地方,比如上海地铁票价,似乎还是那样。

电动车

走在路上,感觉最不适应的是满大街的电动车。在东北还好,可能因为冬天太冷,实在不适合电动车。南边一点的城市,比如上海、无锡、济南等,电动车已经彻底取代了自行车。跟自行车相比,电动车车速快,重量沉,危险的多了。我短暂的回国期间就已经目睹好几起电动车相撞的事故。中国素来没有车让人的传统,对于已经习惯了美国交通路况的我,在国内繁忙的街头过马路还真有点紧张。

快递

快递其实没有之前方便了:以前的快递都是送货上门的,现在多数快递都只送到小区的分发中心,需要客户自己去取。这对于老年用户实在不便。我父母在购买沉重的物品(比如矿泉水)的时候,总需要特意选择那些可以送货上门的商家。不过对于那些经常不在家的上班族,可能自取反而更方便吧。

服务态度

这次回国一个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是商店服务员的服务态度。我小时候,商店都是国有的,那时候购物是顾客求着售货员,售货员们一个个爱搭不理,拽的不行。(其实这样也好,防止大家堕入消费主义的陷阱。)后来商店大多私营了,服务员们态度越来越好,在我出国之前就已经不错了。这次回国,发现他们的态度又更上一个台阶了。笑脸相迎那是最基本的了,主动打折送礼品也是标配,而且客户无论怎么挑剔折腾,售货员们都没有一点不耐烦的,还要帮着客户出主意选款式。我老婆买鞋的时候,售货员上来就要帮我老婆穿鞋、系鞋带,让我觉得有点热情过头,快消受不起了。

老婆认为这是因为最近经济不好,顾客太少的原因。可能是原因之一吧,我们工作日去逛商场的时候,的确发现多数的店铺门可罗雀,顾客还没有售货员多。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店家都如此。老婆最喜欢的蛋糕店是上海的“红宝石”,老婆说他们的点心最好吃,我倒是没尝出来有什么特别。老婆特地带我去打浦桥的“红宝石”店,买了几个糕点。店里服务员一如既往,拉着个驴脸招待每一位顾客。

所谓服务好,也是指服务业的。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普遍态度还是比较差。相对来说,上海公务员的态度是最好的了。上海人一般做事比较认真,公务员也是。我去派出所、交警队等办理事务的时候,就算有些人不那么热情吧,至少还是耐心交流,认真办事的。据说东北的公务员可就不这样了,没钱没关系啥也别想干,幸好我也不需要跟他们打交道。

地铁

刚一到上海,我就需要从浦东机场赶往虹桥火车站,我选择了乘坐地铁。出国前,二号线是我每天的通勤线路,当时的广兰路站超级拥堵,不要说上车,有时候挤进地铁站都要费一番力气。这次坐地铁,我恰好又赶上了下午六点的下班高峰。然而我惊讶地发现,地铁里完全没有出现我想象的人挤人的情况。实际上,在整个浦东路段,车厢里都还算宽松,到了浦西人才多起来,也还远达不到当年的拥挤盛况。只有在我下车的时候,才在换乘 17 号线那里看到了乘客挤不上车的熟悉场景。

也许是现在地铁线路多了,乘客被分流了?或者因为私家车多了?又或许是更多的人在家工作了?尽管上海地铁盛况不再,但依然还是我去的几个城市里最繁忙的地铁了。其他地方,比如无锡、济南地铁里经常连座位都坐不满。南京地铁人稍微多一些,也还比不上上海。

儿时的零食

国内饮食是没得说了,各种各样的饭菜都比美国的好得多。尤其是,国内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开发出一些网红食品。这次回东北的时候,我去吃了当前比较受欢迎的铁锅炖,这道菜在我出国之前还完全没流行开来呢。

此外,让我感到欣喜的是在东北又见到了那些我小时候视如珍宝的零食,比如江米条、炉果、长白糕之类的。小时候生活条件艰苦,零食种类极其贫乏,这些零食承载了我儿时最美好的记忆。我在离开东北去了南方之后就再也没也见过这些零食了。本来想买一些,回味一下儿时的味道。可是看着它们上面的糖和油,就又思想斗争开了,太不健康了,哎,最终还是没吃。

回国感想 1 – 手机支付

最近回国了一趟。

再上一次回国还是 2015 年,本来前几年就有计划要回去看看的,可以因为国内的疫情封控,一直没能成行。直到今年放开了,才有机会再回国一趟。现在回国的成本还是挺高的:俄乌战争造成的航班减少,加上大量之前憋了三年无法回国的旅客,导致今年的回国机票严重供不应求,价格飞涨。

回国最直接的感受是支付方式的变化:在美国,主要刷信用卡;在国内基本靠刷手机。其实我上次回国的时候支付宝就已经被广泛使用了,我当时还在麦当劳用手机买了汉堡。但当时的移动支付可远不像如今这么普及:这次回国发现就连早市卖菜的小贩也用手机收钱了,其它的比如打车、公交、用医保买药、办理各种手续等凡是需要花钱的地方也都支持手机付款。信用卡支付在国内从来都没有普及起来过,很多商店无法使用信用卡,却几乎都可以支持手机支付。一些发达城市的店家甚至彻底放弃现金了。现在出门可以不带钱包,但万万不能不带手机。

手机支付比起信用卡确实有一些优势:每增加一项服务,就只需要安装一个新的应用软件,不必再新增一个物理卡片。不过,这点优势也不算特别显著。在美国,信用卡基本上也已经够方便的了,多数人也就懒得再尝试手机支付了。手机支付在美国恐怕永远都不会像在中国那样普及了。

像我这样使用国外手机的用户,手机支付依然不是那么方便。国际漫游的手机在国内很可能是通过国外的 Proxy 来接入网络的,因为这样的手机可以直接访问被国内屏蔽的网站。但是,访问国内网站就不那么顺畅了,很多付款链接根本就打不开,或者打开了也会提示“不支持国际支付”,“需要国内手机号认证”等等。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我还是不得不使用现金交易。

自己组装手表

自从有了买块机械表的想法,我就去网上搜索了一下。我的预期是:买一块既便宜又高档、既轻薄又结实、既简朴又复杂、既精准又不需要维护的机械表。可惜没有这样的表啊。

有几次我差点就买了浪琴和欧米茄的手表,不过最后因为各种原因还是没成交。考虑浪琴是因为喜欢它的外观设计,尤其是名匠190周年纪念款,它的外观完满契合了我的审美。考虑欧米茄是因为它独特的擒纵系统,据说更加稳定耐用。老婆只喜欢劳力士,极力劝说我也买一块跟她的配成情侣表。不过我觉得劳力士外观很一般,尤其不能接受它几乎都是密底的设计,我本来就是想看机械运动的,如果看不到里面的机芯,跟带一块石英表有啥区别。

过了一段时间,买表的热情就消散了。想想花那么多钱买个玩具,有点过于奢侈了,还是算了吧。其实,为了满足机械情怀,最好的办法还是自己组装一块手表。淘宝的手表配件琳琅满目,我购买了全套的配件以及修表工具,自己攒了一块手表。还是要感叹一下网购的便利性,要是在以前,不是专业修表的,让我上哪去找这些配件呢?

全部配件和工具加起来也就几百人民币,虽然我笨手笨脚,组装的不是那么完美,但我对自己的作品还是相当满意的。

想买块表

最近在琢磨着买一只手表,但不是周围同事中比较普及的智能手表,而是想买一块机械表,因为我一直还有一些机械表情怀的。这既是因为我从小就对爸妈机械表很羡慕,也是因为我上学时学过不少机械设计相关的课程,培养了对精密机械的兴趣。

攒钱买一块手表是我父母那一辈人,年轻时候参加工作之后,需要完成的几件大事之一。那个年代就只有机械表,年国内有很多表厂,最著名的包括上海、北京、天津的表厂。虽然厂家众多,但它们主打产品所使用的机芯都是轻工部组织设计的一款被成为“统机”的机芯。这有点类似于现在很多的瑞士手表品牌采用的都是相似的 ETA 机芯。

尽管机芯主体结构都一样,细节的改进和生产工艺的不同还是会影响手表性能的。当时质量最好的产品是上海牌手表,和它使用的 7120 机芯。一块上海牌手表要一百多元钱,是普通工人几个月的工资,是一笔不菲的花费。然而,机械表的精度却是相当低的。低端机械表每天差个几分钟都正常。在我童年记忆里,大人们每天早上都要跟着中央广播电台的整点报时校对手表。

后来,电子表进入中国。最初的时候,入门电子表也要一百多块钱,跟机械表价格差不多。但是电子表优点却是非常明显的:走时准确,还具备闹铃,背光等多种功能。我有个舅舅,花一百多买了块电子表,高兴的不得了,到处跟人显白。然而,电子表后来迅速跌价,没两年时间就跌到几块钱一只了。而机械表价一直稳定,我那个舅舅为此懊悔不已。

我自己从来都没有拥有过机械表。我上学的时候,电子表就已经普及开来了。上学期间,我用过几块电子表和石英表,都是爸妈给买的廉价表。大学毕业工作后,很长时间里,我任何手表都没有。因为那时候有手机了,反正手机是一直不离身的,再也不用看表查时间了。

直到后来一次,我要去国外出差,又不舍得给手机开通国际漫游,于是又买了块手表计时。那是块卡西欧的石英表,我对它非常失望。主要是因为它不准,每天的误差都在两秒以上。我没想到,它价格必我之前用的地摊或贵了很多,精度却一点提高都没有。后来没用多久就把它扔了。

我佩戴时间最长的是一只没有牌子的石英表,它是我给老婆购买求婚戒指时,珠宝店附送的。虽然它是一只连标价都没有的赠品,却令我非常满意:它走时精准,外观轻薄优雅。月误差只有几秒,我基本上不需要调整它的时间。反而是它的日历,每隔两个月就要调一次,否则就差日子了。这让我不胜其烦,当时就想,以后如果再买手表,绝对不要买带日历的。这块表我一直使用至今,只是平时佩戴它的机会并不多,一般也就在考试、面试、出差之类的场合才会用到。给它换电池的时候,我看到了它的机芯,是西铁城的,这让我对西铁城充满了好印象。不过,这块表用的年头确实太久了,原件都老化了,在换过几次电池之后,它的走时越来越不准,电池越来越不耐用,表镜也刮花了。我决定让它退休了。

我前些年还买过一块专为游泳时候使用的手表。游泳是我最主要的体育锻炼方式,但我是近视眼,在游泳池里看不清楚岸上的时钟,又怕自己超时耽误后面的事情,就只能戴块手表游泳了。虽然我对卡西欧印象不是太好,但这次仍然还是选择了卡西欧手表,因为它的运动手表的确够结实。有人把它绑在高尔夫球上,一竿子挥出去,表都不会坏。我游泳的时候磕磕碰碰,然后直接冲热水澡,它都没有任何问题。我买的是光动能、电波对时的手表,这样就再也不需要换电池,调整日期时间了。运动手表的问题是个头太大,小了就不够结实。大了带着肯定不会太舒服,所以不是运动的时候,我是不会带着它的。

我一直也没买过智能手表,主要是现在智能手表的功能还不够吸引到我。所有智能手表能做的事,手机都可以完成,手机又是必须随身携带的,于是智能手表就很多余了。如果将来,手表能像手机一样方便的收发文字信息,我可能就会用智能手表来替代手机了,毕竟手表比手机容易携带。